• <rt id="acsuy"><code id="acsuy"></code></rt>
    <ul id="acsuy"></ul>
    <dfn id="acsuy"><input id="acsuy"></input></dfn>
  • <tr id="acsuy"></tr>
    • 您當(dāng)前的位置:首頁 > 走進(jìn)清遠(yuǎn) > 了解清遠(yuǎn) > 歷史文化 > 清遠(yuǎn)史志

      連州雙溪閣、雙溪亭

      時間:2023-05-19 16:55:30 來源:史志清遠(yuǎn) 訪問量: -
      【字體:

        連州城南湟川右岸雙溪閣,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今名“雙溪亭”,正門朝著雙溪,溪水清澈緩流,每年到了三春積水時,只見雙溪波瀾起伏,津涯浩蕩,構(gòu)成了一幅奇特的畫面。

        雙溪閣修建者是時任連州知州王大寶。王大寶,字元龜,潮州海陽人,建炎初年,殿試第二名。紹興十六年(1146年),王大寶以右承議郎知連州,他一到任就訪民疾苦。任滿回朝時,王大寶進(jìn)言連、英、循、惠、新、恩六州,居民才數(shù)百人,又不是進(jìn)行貿(mào)易的地方,每月繳納的免行錢應(yīng)當(dāng)免除或減少。他的建議得到宋高宗的批準(zhǔn)。同治《連州志》載:民皆曰:“惟月輸免行錢不便,大寶為減之?!?/p>

        在王大寶任連州知州時,與被貶到連州的張浚結(jié)識。張浚,字德遠(yuǎn),漢州綿竹(今屬四川?。┤?,南宋政治家、抗金名將,曾擔(dān)任過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張浚因主張備戰(zhàn)抗金,與秦檜意見相左,紹興十六年(1146年)秋,被罷去檢校少傅、節(jié)度使、國公官爵,“以特進(jìn)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官,居連州。”這次遠(yuǎn)居連州,張浚帶上了愛子張栻。張栻后來成為著名學(xué)者、教育家,與朱熹、呂祖謙時稱“東南三賢”。

        張浚、張栻父子閑居連州,與知州王大寶感情甚好。據(jù)同治《連州志》載:“時魏公張浚謫居連州,命子?xùn)蛳嗯c講學(xué),浚嘗患俸不時得,大寶以經(jīng)制錢給之?!边@段軼事描述:張浚被貶,他的門客也不斷被貶斥,供奉不及,生活有困難。這時,王大寶不怕連累以經(jīng)制錢(宋代為籌措軍政費用而加征的雜稅)接濟(jì)他。張浚不安地問他:“如累君何?”王大寶慨然回答:“得喪,命也!”張浚感激萬分。遂命其子?xùn)蚋醮髮殕枌W(xué)。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同治《連州志· 湟川八景圖》中的“雙溪春漲”圖文(來源:岳思文 )


        雙溪閣建成后,張浚則寫下《雙溪閣銘》,寄情感于銘中:

      萬物同體,孰一其視。

      惟圣德大,涵濡以心。

      我來雙溪,默識帝意。

      一念昭澈,仁塞天地。

      我來雙溪,清風(fēng)沓至。

      魚躍淵泉,陶陶自遂。

      湟流洋洋,飛閣煌煌。

      天子萬年,四夷來王。

        張浚受理學(xué)思想的影響,是一位邃于易理、博覽群書的思想家?!峨p溪閣銘》提及的“萬物同體”“圣德”“仁塞天地”“天子萬年”等是其主張以仁心仁德治天下的義理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銘文中以“萬物同體”開篇,萬物同體,也就是萬物一體,“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這是易學(xué)萬物和諧共生,中華文化獨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在其眼里,“惟圣德大,涵濡以心”。一詠兩嘆“我來雙溪”的感受,感恩“帝意”,湟川河清風(fēng)拂面,自己如“魚躍淵泉,陶陶自遂”。在湟川河畔建造的雙溪閣必定“飛閣煌煌”,誠摯祝福當(dāng)朝天子統(tǒng)領(lǐng)萬年,各方諸侯前來朝覲,祝愿偉大的國家欣欣向榮。

        張栻也大顯身手,賦詩《雙溪春漲》一首:

      春杪溪流漲,雙支交蕩漾。

      魚龍競蹴踏,波濤連渺莽。

      行人欲濟(jì)川,袖手嘆河廣。

      安得萬斛舟,為吾乘浩蕩。

      后經(jīng)他考察,將“雙溪春漲”列為湟川八景之一。

        時光流逝,雙溪閣歷經(jīng)朝代更迭,數(shù)百年后,于清咸豐年間重建,并易名為“雙溪亭”,坐西南向東北,青磚砌筑,硬山脊,上為陰陽板瓦面,人字形封火山墻,抬梁架進(jìn)深十一檁。門額上鑲陰刻石匾,亭門兩側(cè)鑲陰刻石楹聯(lián)。

      圖片   圖片

                                                                                    雙溪亭

        南北向各開一道門,正面開著三道門,所以群眾把雙溪亭叫做“五頭門”,或“五口亭”。雙溪亭中門頂上有“雙溪亭”三個字的石額。正面左右兩門的門頂上,原先分別豎著“挹翠”和“延青”字樣的石額。近年修葺,鑲嵌石額“雙溪閣”“龍津渡”。南北門的門頂上,分別豎著“熙來”和“穰往”石匾。門兩邊有石刻對聯(lián),嵌入“雙溪”二字開頭,是清末秀才陳國蘭撰寫:

      雙眼豁開看往來過渡人此岸旋登彼岸

      溪頭分瀉到點滴歸源處兩河統(tǒng)匯一河

        雙溪亭前有二十三級大石階,再前面是寬闊而平坦的石板碼頭。至1924年,由于城鄉(xiāng)人民來往頻繁,渡船過渡的人甚感不便。于是,瓦窯崗鄉(xiāng)紳倡議集資建造浮橋,很快就得到熱衷于公益事業(yè)人士的積極響應(yīng),捐款數(shù)量多達(dá)五十兩白銀,還有些人捐獻(xiàn)田租和鐵索、鐵纜等物資。浮橋造成后,由于東岸沙灘有“龍津”小溪而被命名為龍津橋。當(dāng)大河水漲不能架浮橋時,就用兩艘大渡船渡人過河,不收渡費。浮橋建成后,成立龍津橋渡會,選舉地方上辦事公正人士來管理橋款進(jìn)支數(shù)目。每年邀請公正人士和捐資多者清算帳目。所捐之款,除造橋和購買渡船外,還買了每年可收二百多擔(dān)租谷的田地。租谷用來作為保修保養(yǎng)橋渡的常年經(jīng)費,每年除支付看管橋渡人員的工資稻谷六千斤和支付橋板渡船各種工具添置費外,仍有剩余。

      圖片

                                                                                                            雙溪亭浮橋(攝影:王東甫)

        1941年前后,因附近小水溪“龍津”被上游沖下來的泥沙所填滿,水流改道,便把龍津橋渡會改名為雙溪橋渡會。

        1959年,連州動工興建連陽大橋,九陂、高堆一帶的居民一部分繞去連陽大橋,另外一部分仍通過行走雙溪渡浮橋進(jìn)連州。1980年,政府撥款修復(fù)浮橋,并由連縣交通局負(fù)責(zé)管理和保養(yǎng),支付經(jīng)常費用。1986年底,國道107線經(jīng)過城南全線通車,浮橋、水運載貨、載人等隱退。1999年,南門頭通往高堆一帶的友誼大橋竣工,雙溪浮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文獻(xiàn):

      1.同治《連州志》。

      2.民國《連縣志》(油印本)。

      3.《連縣志》,廣東省連縣縣志編寫委員會1985年編印。

      4.《連州市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相關(guān)附件:

      掃一掃在手機(jī)打開當(dāng)前頁
      无码视频国自产在线观看,91久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小说,无码中文av王 激情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专区
    • <rt id="acsuy"><code id="acsuy"></code></rt>
      <ul id="acsuy"></ul>
      <dfn id="acsuy"><input id="acsuy"></input></dfn>
    • <tr id="acsuy"></tr>